病原体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
芽胞(坚固的胞壁酸)>无囊膜病毒>囊膜病毒>细菌
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
细菌:由于细胞壁结构的不同,G+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固定肽聚糖是磷壁酸和糖醛磷壁酸,许多物质能够穿透细胞壁而进入细胞内部;而G-菌的细胞壁主要由丰富的类脂质构成,类脂质是阻挡外界药物进入的天然屏障;另外G-菌中的R质粒据说也能够破坏部分消毒剂,所以通常革兰氏阳性菌要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消毒剂更敏感。
细菌芽孢:由于芽胞具有较厚的芽胞壁(内含特有的吡啶2.6二羧酸,DPA)和多层芽胞膜,结构坚实,含水量少,大多数消毒剂是不能杀灭细菌芽胞的,例如酚类、季铵盐类、乙醇类等,但浓度较高也可抑制芽胞的生长发育。目前公认的杀芽胞类消毒剂 主要有:戊二醛、安环氧乙烷及碘伏类等。
病毒:一般来说,病毒的抵抗力介于细菌繁殖体和芽胞之间;根据结构的不同,病毒又分为有囊膜病毒(亲脂病毒、憎水病毒)和非囊膜病毒(亲水病毒)两种。具有亲脂特性的消毒剂对囊病毒是有效的,如酚类制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季铵盐类等消毒剂对畜禽常见囊膜病毒(猪瘟、鸡新城疫等)是很有效的,但其对非囊膜病毒的效果就很差;口蹄疫病毒、猪水疱病病毒及鸡法氏囊病毒等非囊膜病毒必须用高效消毒剂才能确保有效。
病毒颗粒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中心为核酸,外包蛋白质外壳(衣壳),两者合称核衣壳(nucleocapsid)。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包膜(囊膜),也有一些病毒,在核酸外面紧包着一层蛋白质膜,即芯髓(corn),再外才是衣壳。
消毒剂作用机理
(一)对细胞壁的作用
许多消毒剂低浓度时就可以使微生物细胞壁溶解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如酚类消毒剂可溶解繁殖期的大肠杆菌,因为此时细菌的胞膜脆弱且磷脂含量低,易被破坏;而戊二醛则可以和胞壁脂蛋白发生交联,胞壁磷壁酸中的酯联残基形成侧链,从而封闭了细胞壁,阻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排出。
(二)对细胞膜的作用
研究表明: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膜内容物漏出。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可穿透具有大量微孔细胞壁而进入细胞内,并能和膜上的磷脂—蛋白质复合物反应,破坏局部或整个组织结构从而使低分子的化物(如核苷酸、氨基酸)从胞浆内逸出,甚至可诱使自溶酶引起细胞壁溶解。
(三)消毒剂对胞内成分的影响
使胞浆内蛋白质和酶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凝固,导致结构蛋白和功能蛋白都遭受严重破坏;同时参与各种生理代谢活动的酶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这样细菌就处于瘫痪状态而迅速死亡。
(四)影响核酸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发
不少消毒剂可与核苷酸发生反应,如嘌呤和嘧啶环上的氨基常常是消毒剂作用的靶点,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五)消毒剂还可以破坏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化学消毒剂的分类

根据消毒剂的化学特性,化学消毒剂可分为七大类,它们的杀菌机理和特点如下:
A、氧化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释放出新生态原子氧、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团;杀菌特点是作用快而强,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以表面消毒为主,如二氧化氯、双氧水等,该类消毒剂为灭菌剂。
B、醛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或烷基化;杀菌特点是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效。但温度影响较大。如戊二醛等。该类消毒剂可做灭菌剂使用。
C、酚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使酶系统失活;杀菌特点是对真菌和部分病毒有效。缺限:蓄积中毒性;对皮肤产生过敏性、各种类型的皮炎;酚具有比较明显的致癌性质。
D、醇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干扰代谢;杀菌特点是对细菌有效,对芽孢、真菌、病毒无效,如乙醇、乙丙醇等。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只能用于一般性消毒。
E、碱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溶解;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病毒和一些难杀死的微生物。杀菌作用弱,有强腐蚀性,如火碱等。只能作为一般性预防消毒剂。
碱类氢氧化钠(烧碱)没有长效作用,不适合猪场大、小门口消毒。因为它极易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NaOH+ CO2=NaHCO3碳酸氢钠呈白色,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当我们把靴子从水中拿出来,会看到靴子上白白一层,往往误以为是烧碱,对防病很有好处,产生错误的安全感。
碱类氢氧化钠(烧碱)很强的腐蚀性。
对金属、木器、漆面等有损坏作用。
F、卤素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因,与氨基结合使蛋白变性。特点是能杀死大部分微生物,以表面消毒为主,性质不稳定,杀菌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如次氯酸钠、“84”消毒液、优氯净等。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
G、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改变细胞膜透性,使细胞质外漏,防碍呼吸或使蛋白酶变性。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但对芽孢、真菌、病毒、结核病菌作用差。碱性、中性条件下效果好,如季胺盐类消毒药百毒杀等。该类消毒剂为中低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
